磁共振检查室的温度那么低,做检查时为什么有时会感觉身体发热呢?
因为磁共振检查时设备会发射出不同的射频脉冲,用来产生磁共振信号,比如机器在发出不同频率的哒哒的声音时就是设备在发射脉冲。射频脉冲本质就是电磁波,而电磁波是有能量的,当人体组织受到照射时就会吸收射频能量,当短时间内组织吸收能量明显增加且能量不能很好散发出去时就会导致组织内能量的积累,从而表现为组织的温度升高,也就是我们能感觉到皮肤发热、出汗等表现,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磁共振射频脉冲的生物效应。
为什么有时做磁共振时会发热出汗有时做磁共振又不会发热呢?
虽然磁共振扫描时的射频脉冲的能量会全部或大部分被人体吸收,但引起的实际组织温度升高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取决于射频照射时间,时间越长积累能量越多,升温越明显,环境温度越低越利于受检者热量的散发,以及被检者的自身温度调节功能;另一方面取决于磁共振操作人员所选检查序列的类型,不同的序列采用的射频脉冲不同,同时射频脉冲的能量也不同,检查时间相同情况下,高能量的射频脉冲更易导致组织温度的升高。因此并不是所有磁共振检查项目都会引起受检者温度的明显升高。
不同序列扫描时间不同
如果检查部位多会不会导致身体器官的烧伤啊?
理论上讲如果短时间大量射频能量的积累可能会导致受检部位的能量升高,在没有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当局部积累的能量不断升高就有可能出现热损伤的情况,但目前我们应用于临床检查的磁共振设备都有一整套安全保障机制,能够保证我们受检部位的能量堆积是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当出现局部射频能量超标时设备会提醒工作人员修改序列参数或者暂停扫描来降低温度。射频脉冲引起的热效应还与组织深度有关系,也就是说更容易引起体表组织比如皮肤产热而导致温度提高,而我们的深部组织如内脏器官几乎不产热,因此并不会对我们人体的内脏器官产生损伤。
为什么相同的检查项目在有些机器上检查不发热而在有些机器上检查就会发热?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磁共振设备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款不同场强的设备:1.5T 和 3.0T 场强的磁共振。高磁场 3.0T 设备发射的射频脉冲相对于 1.5T 的设备其频率更高,那么所具有的能量也就越高,就更容易导致组织的能量堆积而出现温度升高,这也就是相同的受检者做相同的检查项目在 1.5T 设备上检查不会出现发热,当到 3.0T 设备上做检查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发热情况。
检查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来减少检查时出现明显发热的情况?
1、在检查时穿干燥、透气的衣服,利于散热。
2、去除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玉石等。有些玉石饰品中含有微量金属矿物质成分,紧贴皮肤时在射频脉冲的照射下容易导致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3、受检者应避免皮肤间的相互接触而形成闭合回路,比如双手、双足交叉,或者上肢与下肢靠近形成闭合回路,这些有可能会形成局部环流。同时,要避免人体表面触碰到检查床以及磁体洞壁,在扫描过程中,磁体洞壁会发热,可能会对接触到的表面皮肤造成损伤。
不正确的体位
正确的体位
是不是发烧就不能做磁共振检查了?
一般来说,一次磁共振检查会导致体温上升 0.3-1℃,这点温度对于健康人体或是低热患者不会造成不良反应,但是对于已经出现高热的患者,体温进一步升高有可能危及健康。所以高热(≥ 38.5℃)的患者一般不建议进行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