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水井遗迹属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说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注意到保障饮用水源问题。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大批量发现(第四层,一般厚度20-50cm,最厚处超过100cm),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证明河姆渡遗址的人们以从事农业经济为主。
同时出土的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稻作已经进入耜耕阶段。
在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片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的木构建筑遗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已经成熟地使用垂直榫卯结构,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是人类建筑史上最早的奇迹。
七千年前的杭州湾南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大致与今天的西双版纳地区相当。丛林中虎、熊、大象、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河姆渡遗址的标志。
遗址出土文物7842件(含动物遗骨、人墓葬),陶片20万片。
石球/陶弹丸/石弹丸/骨镞,狩猎用。
陶纺轮,当时已经有了纺织。
漆木桶,已经使用天然生漆使器物更加牢固耐用且美观。
炼泥制陶(烧成温度800-850C°)。
富有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是在粘土中有意识掺和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等烧制而成。龟型陶盉。
仍可吹响的骨哨。
河姆渡先民在这片依山傍海的宜居之地,不但种植了水稻,还捕食鱼类。舟桨的出土说明他们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拓展至水上。鲨鱼钻的出土,说明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到了近海。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